达川区与全市300亿级区县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来源: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1-03-15
点击数:

2020年,全市共有宣汉、大竹、渠县、通川、达川5个区县GDP超300亿元。本文旨在通过5个区县的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进一步明晰我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与短板,探索科学赶超路径,全文重点从2019年和2020年四个季度5个时间节点展开对比,并进行综合分析。

一、地区生产总值(GDP)

(一)总量差距拉大,标兵趋势渐远。2019年,达川GDP总量293.1亿元,比通川少38.4亿元、比渠县少45.5亿元、比大竹少77.8亿元、比宣汉少76.8亿元;2020年达川GDP总量300.4亿元,比通川少40.3亿元、比渠县少46.7亿元、比大竹少86.9亿元、比宣汉少99.8亿元。总体来看,在5个300亿元级区县中,我区与渠县、通川处于第二方阵,与宣汉、大竹第一方阵总量差距明显,与前面的通川总量差距也继续拉大。

(二)

发展速度总体靠后,但回升趋势明显。2019年,达川GDP同比增长7.7%,比通川低0.2个百分点、比渠县低0.1个百分点、比大竹低0.3个百分点、比宣汉低0.3个百分点;2020年,达川GDP同比增长2.5%,比渠县低1.8个百分点,比宣汉低2.9个百分点,比通川低1.8个百分点,比大竹低1.4个百分点,整体看我区GDP增速在5区县中靠后。从单季看,2020年四个季度增速一直靠后,特别是第三季度增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但第四季度发展态势明显好于4区县,复苏态势加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GDP作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在区域经济中往往表现为“快的更快、慢的更慢”,当前我们GDP总量与增速均处于5区县末位,区域经济发展压力不断增大,赶超当前区域经济主要竞争对手通川、渠县难度不断提升。二是二产业发展缓慢。二产业在GDP中占比为30.1%,分别比通川、宣汉、大竹低2.4、9.7、8.4个百分点,仅比渠县高0.9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发展滞后,建筑业仅占GDP的10.7%,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低3.6、1.6、1.8、2个百分点;工业发展瓶颈难以突破,2020年工业增加值下降1.1%,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分别低8、4.7、9.1、4.7个百分点。三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我区经济发展涉及产业众多,但还没形成规模性、完善性的产业链条。相比宣汉锂钾、旅游,大竹电子信息、苎麻,通川房产、服务业,渠县黄花产业等,我区目前还没有某个产业在区域内具有明显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建议:一是紧扣“一核三带五区”发展战略,坚定发展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抓好重点项目落地落实。二是强化企业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引进高质效企业,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抓好企业升规入统培育工作,做大做强企业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聚焦生猪、汽车销售产业等区域内相对优势产业和围绕一批前景性好的产业,加快谋划建设一批支柱、品牌产业。

二、第一产业

(一)总量稳步增长,具有进位潜力。2019年达川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52.4亿元,比通川多28.1亿元,比渠县少17.9亿元,比宣汉少17.2亿元,比大竹少8亿元;2020年达川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60.5亿元,比通川多33.1亿元,比渠县少19.4亿元,比宣汉少18.9亿元,比大竹少7亿元;综合来看,我们与大竹处于第二方阵,与前面大竹的差距在缩小,与后面通川的优势在扩大,与第一方阵的渠县、宣汉差距略有扩大。

(二)增速稳定向上,发展势头较好。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比通川高0.1个百分点,比渠县、大竹、宣汉低0.1个百分点;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比通川高0.2个百分点,比渠县、宣汉高0.1个百分点,比大竹高0.5个百分点。从数据看,5区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差距微弱,我区发展势头稍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粮食生产不占优势。2020年粮食总产量为53.5万吨,比渠县、宣汉、大竹分别低11.7、6.5、7.3万吨;增速为0.1%,比渠县、宣汉分别低0.3、1.4个百分点。二是发展支撑点不足。2020年第一产业高速增长的主要拉动点在牧业,特别是生猪产量增速达到26.4%;而农业、林业、渔业增速仅为5.1%、1.1%、5.9%,生猪产量成为第一产业主要增长点,如果生猪产值下滑将对第一产业增速产生较大影响。三是发展不均衡。我区农林牧渔产业中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总占比超过90%,而作为农业发展质量支撑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仅3%,这不利于农业高质效、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一是围绕“3+3+3”园区规划,聚焦乡村振兴,既要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又要加快引进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企业,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有效衔接、相容互促发展,推动农业更可持续发展。二是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鼓励并支持农业企业创新“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农业产业。

三、服务业增加值

(一)总量上并驾齐驱,竞争相对激烈。2019年,达川服务业增加值总量147.7亿元,比宣汉少11.2亿元,比渠县少15.3亿元,比大竹少19.4亿元,比通川少53.7亿元;2020年,达川服务业增加值总量149.6亿元,比宣汉少12亿元,比渠县少16.2亿元,比大竹少21.2亿元,比通川少53亿元。我区服务业增加值与宣汉、渠县、大竹比较接近,并呈加快追赶态势,但与通川(通川已迈过200亿元大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二)增速上看复苏态势较好。2019年达川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比通川区高0.1个百分点,比宣汉县低0.1个百分点、比渠县、大竹低0.2个百分点;2020年,达川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与宣汉持平,比渠县高0.1个百分点、比通川高0.3个百分点、比大竹高0.6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5区县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差距不大,但在疫情冲击后,我区服务业复苏更快,回升态势走在5区县前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消费竞争压力大。在主城区通川、高新、达川三区中,通川服务业优势较大,在消费范畴、消费能级上均具有一定区域优势,对我区服务消费冲击较大,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压力持续增加。二是主要产业发展受限。从产业大类看,服务业产业中占比排名前三的产业为非营利性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占比分别为25.6%、22.6%、15.4%,占服务业的63.6%。在非营利性服务业中,增加值主要通过相关非营利性企业工资总额计算,而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类、教育类、卫生类等非营利性企业工资增速,控制因素多、难以突破高线;在批发零售业中,目前汽车销售仍然基数偏大,新入库企业不足难以支撑高增速;在房地产业中,相对莲花湖、碧桂园、梨树坪等区域,我区缺乏高品质集聚区、高品质楼盘支撑,难以突破重围。建议:一是在基础条件上下功夫。加快翠屏山高品质集聚区和亭子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推动两街一馆建成并全面开放,扩大影响、提振消费。二是围绕“4+5”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具有优势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力争入库一批可持续发展服务企业。三是想方设法提升南城吸引力。制定多种刺激消费举措,吸引更多服务企业到达川落户,吸引更多人群到达川消费。四是加快服务业企业服务质量和服务品牌建设,打造服务消费网红点,形成达川服务品牌、服务口碑。

四、规模以上工业

(一)工业经济发展滞后。2019年达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通川高0.2个百分点,比渠县、大竹低0.4个百分点,比宣汉低0.5个百分点;2020年,达川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0.5%,比通川低6.1个百分点,比大竹低2.1个百分点,比渠县低6.1个百分点,比宣汉低7个百分点,是增速唯一未转正区县;从季度看,四个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8.7%、-2.3%、-8.5%、-0.5%,均呈负增长,且起伏波动大。综合来看,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处于5区县末位,且与宣汉、通川、渠县、大竹等差距较大。(注:2018年起不再发布工业增加值总量,2017年大竹、宣汉、渠县、通川、达川总量分别为99.7亿元、79.5亿元、61.5亿元、51.8亿元、40.6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产业结构不优。相对其余四区县,我区煤炭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在工业中占比过高,占比超过25%,受煤炭政策调控影响,2020年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6.8%,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后续煤炭产业将逐步被限制、淘汰,将导致全区工业持续下滑。二是制造业发展缓慢。工业在采矿业下滑情况下,制造业难以支撑。2020年我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仅57家,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少51、76、22、80家,制造业增加值为45亿元,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少4.3、4.9、20.2、44.1亿元;增速仅为3.1%,分别比通川、渠县、宣汉、大竹低4.3、2.5、16.6、4个百分点。三是规上工业增速出现反复大幅度震荡现象,暴露出工业上还存在传统低端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抗风险能力低问题。建议:一是围绕“1+3”产业集群,以更大优惠、更好服务,引进更高质效和具有更好前景的品牌企业、成长型企业,大力培育工业产业龙头企业,持续抓好重点产业链的上下链、延伸链,不断壮大工业集群规模、增强工业风险抵抗力。二要着力去产能调结构。加快推进煤炭产业技改、重组,加快高端制造业领域进军步伐,主动对接成都、重庆、西安等周边大城市制造产业,招引培育一批集群性、支撑性高端制造业企业。三是抓好统计调度,密切关注并详细掌握其他区县情况,及时了解上情、我情、他情,有针对性增强工业企业报表数据指标支撑性、匹配性和协调性,提高数据质量,更加有效反映发展情况。

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一)固投增速保持第一,但领先优势微弱。2019年固投同比增长12.5%,与通川持平,比渠县高0.2个百分点,比大竹高0.4个百分点,比宣汉高0.7个百分点;2020年固投同比增长10.6%,与通川持平,比大竹高0.5个百分点,比宣汉高0.6个百分点,比渠县高1.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我区固投增速与通川并驾齐驱,微弱领先大竹、渠县、宣汉。从季度数据看,四个季度固投增速分别为7.4%、13.9%、2.7%、10.6%,投资增速季度起伏波动较大,存在投资发展不稳定现象。(注:2019年起不再发布固投总量,2018年宣汉、大竹、渠县、通川、达川总量分别为267亿元、239亿元、226亿元、188亿元、187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投资增长后劲乏力。当前结转剩余投资额不足,急需一批新项目入库。2020年结转至2021年项目下剩投资额为335亿元,比通川区少8亿元,比宣汉多20亿元,但宣汉年前还有一大批投资项目未入库,面对宣汉、通川,保位压力大,需新入库更多项目。二是项目入库难度增加。国家逐步加强了入库项目佐证资料要求,特别是2000万以上项目入库资料审查极严。加之,去年季度增速波动幅度大,增加了今年调度难度,因此,要确保固投平稳快速增长难度较大。建议:一是加大项目储备力度。按照“先入库才有数”原则,坚持提前做好项目申报,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按照项目入库要求,积极配合、及时高效提供相关资料。二是建立做好入库工作定时催报、提醒、通报制度,全力抓好新项目入库。凡达到2000万元以上投资完成额的项目必须应入尽入,尤其是5000万以下新项目入库工作,力争全年新项目入库个数、入库总额超过通川、宣汉等4区县。对入库进度滞后的单位及时予以提醒,并按月进行通报。三是建立固投预警机制,加大各地投资数据的日常监测,对数据异常的及时进行预警、调度。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社消零总量增长较快,呈进位态势。2019年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149.9亿元,比宣汉多0.9亿元,比大竹少9.2亿元,比渠县少31.6亿元,比通川少38.6亿元;2020年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173.9亿元,比宣汉多6.3亿元、比大竹少2.1亿元,比渠县少19.1亿元,比通川少36亿元。从净增长上看,2020年,达川总量增加24亿元,宣汉总量增加18.6亿元,通川总量增加21.4亿元,渠县总量增加11.5亿元,大竹总量增加16.9亿元。我区与后面的宣汉总量差距在拉大,与前面的通川、渠县、大竹的总量差距在进一步缩小,总体呈追赶进位态势。

(二)从增速上看,消费强劲复苏。2020年一季度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低12.8%,比通川低0.6个百分点,比宣汉低2.3个百分点,比渠县低3.6个百分点,比大竹低2.9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低7.6%,比通川区低0.8个百分点,比宣汉低2.3个百分点,比渠县低2.6个百分点,比大竹低2.7个百分点;2020年前三季度,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低5%,比通川区低1.2个百分点,比宣汉低2个百分点,比渠县低2.1个百分点,比大竹低2个百分点;2020年全年,达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低2%,比通川区低0.9个百分点,比宣汉低1.5个百分点,比渠县低1.4个百分点,比大竹高0.1个百分点。从逐季数据看,我区社消零虽受到疫情冲击较大,但在消费复苏后劲优势十分明显,除通川外,我区与宣汉、大竹、渠县增速差距不断缩小,到年末已反超大竹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是从增加值看,批零住餐业拖累GDP增速较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13.3%,高于建筑业、采矿业、房地产业,仅次于制造业和农业增加值,但批发零售增加值增速为-0.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速为-3.3%,大幅拉低GDP增速。二是从趋势看,社消零虽具有一定进位潜力,但四个区县之间总量差距不大,特别是与大竹、宣汉之间差距极小,区县之间竞争压力较大,如不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仍难以实现进位。三是在库商贸企业增长潜力不足。目前,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22家,基数较大,负荷仍然较重,难以支撑高速增长目标。建议:一是加大对升华、南大街、时代天城等商圈的摸排,对该个转企的及时转办,对有潜力的商贸企业,制定升规入统时间规划,予以支持培育,尽快组织实现升规入统。二是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培育。建议制定批零住餐领域企业促进发展机制,重点发展一批消费产业,支持商圈、园区重点引进知名物流批发、综合零售企业,支持商圈做大做强,全面释放消费潜力,力争在综合零售、汽车销售、五金批发等消费领域实现质的突破,推动进位跨越。

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一)农村居民收入稳步上升。2019年,达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8元,比通川区少1932元,比大竹少1351元,比渠县多1026元、比宣汉多4634元;2020年一季度,达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1元,比通川少8元,比大竹少42元,比渠县多100元、比宣汉多688元;2020年上半年,达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25元,比通川少748元,比大竹少638元,比渠县多756元、比宣汉多1828元;2020年前三季度,达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8元,比通川少455元,比大竹少268元,比渠县多1360元、比宣汉多3452元。综合上看,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通川、大竹处于第一方阵,且与通川、大竹差距有所缩小,与渠县、宣汉差距不断拉大。(注:四季度数据未公布区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扶贫输血为主要来源,而乡村产业经济、集体经济收入占比较小。建议:一是做好各乡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及增速问题分析,对症施策。二是大力发展乡镇农业农村产业,支持更多人返乡创业。三是要做好农村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

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二)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9年,达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677元,比通川少687元,比渠县多3693元,比宣汉多7587元,比大竹多1651元;2020年一季度,达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41元,比通川少96元,比渠县多610元,比宣汉多1764元,比大竹多476元;2020年上半年,达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56元,比通川少401元,比渠县多1955元,比宣汉多2045元,比大竹多545元;2020年前三季度,达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1元,比通川少266元,比渠县多2901元,比宣汉多4911元,比大竹多353元。综合来看,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通川、大竹同为第一方阵,与前面通川差距在不断缩小,与后面的大竹差距也在逐步缩小。(注:四季度数据未公布区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2373元,增长7.7%,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4%,对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超过68.3%。但目前我区商业企业总量和高质效企业在主城区中并不占优势。建议:一是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继续加强“六保六稳”工作。二是做好全区全民就业工作,着力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提升就业率。三是强化城区低保户、困难户的基本保障。

       五区县对比情况综合分析:一是综合实力上,我们在5区县中靠后,需加速追赶进位。主要经济指标中的GDP、服务业、工业、固投总量均处于5区县末位,第一产业和社消零总量处于5区县第4位,仅有城镇、农村可支配收入处于第一方阵,分列第2、3位。针对不同竞争对手,需要在具有较大进位潜力的第一产业、服务业、社消零指标上,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举措,力争相关领域取得突破进位;需要在工业、建筑业等差距较大的指标上,再详细分析具体原因,着力补短板、破困境,力争短时间内获得更大提升,实现高速发展;需要在固投、两个收入等保位争先的指标上,根据实际情况,定时研判分析,确保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近年来,我们在5区县中发展速度滞后,需扩优势、补短板。2020年,综合性指标GDP增速处于5区县末位;第一产业、服务业、固投增速虽处于全市第一,但与4区县的领先优势十分微弱;工业处于5区县末位,且与4区县有较大差距;社消零处于5区县第4位,略高于大竹,与第一方阵差距较大;城镇、农村2个收入增速处于5区县中等位次。综合看,目前我区总体发展速度在5区县中靠后,存在优势不显、短板突出问题。需要想方设法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强化研判分析,厘清各类发展中的优势点和具体症结,强化调度,重点发力,确保发展实现新突破。要保持好一产业、服务业、固投良好的发展态势,扩大发展优势,要加快弥补工业结构和基础短板,实现工业转型高质量发展,要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实现社消零大提速,要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做强企业经济,确保两个收入实现高速增长。三是在发展支撑上,我们在5区县中支柱性产业偏少,需抢抓机遇占先机、当先锋。目前,我区绝大部分产业在5区县中均处于追赶者角色。需要坚定围绕区委“一核三带五区”发展战略,围绕“3+3+3”“1+3”“4+5”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平台,育强产业龙头企业,扩展产业链上下链、延伸链,及早建成一批达川品牌产业。需要相关部门(单位)围绕各个产业,主动对接上级部署、借力周边大城市大产业需求、紧盯区域竞争对手,及时了解上情、我情、他情,挖掘利用好各类发展机遇、有意向性创造发展机遇,以更前瞻性的发展思路、更务实的发展举措抢占产业高地,厚植产业优势,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育先机、开新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