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守护蓝天碧水 绘就生态画卷
绿色,达州的主色调;
生态,达州的代名词。
绿色生态的达州,
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
映照在巴山渠水之间,
扑入每个人的眼帘。
近年来,
达州秉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以中央、省环保督察
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
依法治污、系统治污,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
三大保卫战,
一幅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保蓝天
空气质量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刚性要求。达州将改善空气质量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和管理工作机制,紧盯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出台《提升环境空气质量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三治三控一应急”工作思路,制定攻坚措施,出台考核办法,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大气环境管理属地责任和部门行业监管责任,聚焦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烟花爆竹燃放等领域,打出蓝天保卫系列“组合拳”。
在“老大难”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中,达州科学部署、综合施策,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市内工业布局,通过减污减产、改造提升、搬迁升级、原址关闭等措施,强力推进重点区域内42家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对重点企业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进行减产,对钢铁、化工领域等重点排放大户实行驻厂监督。并大力开展“一把手”抓环保专项行动。
同时,创新引用新科技,颗粒物激光雷达车走航29次,机动车遥感检测系统抽检机动车5.8万余辆,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2次,有效削减了污染“峰值”。
这几年,
“达州蓝”一词不时出现在
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
大家对达州的空气质量
满意度直线上升。
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
达州主城区优良天数达156天;
1月至7月,
达州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
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8位。
护碧水
水是生命之源。
一河碧水是
“水墨达州
近年来,达州深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河长湖长制,加快工业、城镇、农业污染整治,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一方面,狠抓流域水质达标。聚焦新增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升类,狠抓东柳河、铜钵河、新宁河等小流域污染攻坚,转(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达州市东柳河铜钵河流域枯水期水质管控方案》,召开水污染防治专题会或推进会6次,大竹县观音镇污水处理厂二期等3个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实施,通川区魏家河、双龙河治理加快推进。
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流域治理资金,将《大竹县清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等4个项目纳入省级项目储备库,累计下达治理资金9209万元。
今年上半年,
达州23个考核断面中
19个断面达到
地表水Ⅲ类水质要求,
水质优良率
(Ⅲ类及以上比例)82.6%;
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达标率100%,
乡镇“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水质达标率100%。
守净土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
达州多措并举开展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全市设置国控点位125个、省控点位114个、市控点位75个,形成国控、省控、市控三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率先开展市级土壤环境质量试点监测,为全市土壤污染防治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排查污染地块12个,评估污染地块4个,调查和评审用地性质变更地块5个,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的单位19家,复查涉重金属企业8家、重点区域56个,督促万源市庆源钢铁厂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完成违规堆存矿石利用问题整改。经过自评审,全市2020年度及“十三五”期间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
良好的生态环境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实践,
让达州人民尝到了甜头,
更坚定了绿色发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