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主动公开 > 公示公告 > 正文

植保情报〔2024〕第9期:春季农区鼠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

来源:达川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4-04-12    点击数:

据区植保植检站鼠情监测,结合气候、天敌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区春季农区鼠害总体中等发生(3级),重于上年,农田重于农户住宅区,其中农田鼠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万亩次左右,发生害鼠种类以褐家鼠、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等优势种群为主,农户住宅区鼠害偏轻发生,全年发生农户9万户次,重发(鼠密度超过5%)1.0万户,发生种类以褐家鼠为主。发生区域主要为粮经作物主产区、农村场镇及农舍,预计发生为害高峰期为4月中下旬。

一、主要预报依据

1.冬季农田捕获率偏高,农田高于农舍。据区植保植检站鼠情定点监测,冬季12~2月农田害鼠捕获率1.7%~3.7%,平均为3.03%,同比上年高84.8%,农舍害鼠捕获率2.7%~3.3%,平均为2.67%,同比上年高33.5%,初春3月农田害鼠捕获率1%,农舍害鼠捕获率1.3%。

2.捕获鼠种以褐家鼠、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等为主,害鼠雌雄比、年龄构成和繁殖情况正常。从冬春捕获鼠种看,农田以褐家鼠、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为主,其中褐家鼠、四川短尾鼩、黑线姬鼠占比分别为56.67%、36.67%、6.67%。农舍捕获鼠种主要为褐家鼠,占比为100%。捕获鼠主要以幼体和亚成体为主,分别占46.51%、34.88%,老年组和成年Ⅱ组较少,雌鼠占59.09%,利于种群繁殖。从农田农舍害鼠解剖情况看,初春3月所捕获的雄性睾丸下降鼠占100%。在小春作物成熟和大春作物播种的春夏季,也正是田间害鼠繁殖为害的高峰期。

3.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据气象信息分析:春播期间(3~5月)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多,气候条件对害鼠繁殖为害无不利影响。随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鼠害发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天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对害鼠的自然控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农舍条件改善、家猫养殖、乡村道路硬化、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不利于害鼠栖息、取食、繁殖和为害。

二、灭鼠技术措施

鼠类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害鼠一是毁坏粮食、贮物、设施、仪器等,造成直接危害,二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出血热等流行性疾病,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安全,还传播多种疾病,影响人类身心健康。鼠害防控是一项防灾减灾工作,农区鼠害防控事关农业丰收、农民身体健康。各地要加强鼠情监测,掌握其发生动态,按照“属地管理、政府组织、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在春秋两季鼠类繁殖高峰期前,及时组织广大农民科学开展农区灭鼠防疫活动,有效控制鼠类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和鼠传疾病发生。各地要重点推广“毒饵站”和L-TBS(围栏+捕鼠器)等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不育剂、生物杀鼠剂等新型鼠药,降低化学杀鼠剂使用量,减少对非靶标动物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禁止在灭鼠中使用毒鼠强等剧毒急性杀鼠剂,防止人畜中毒或死亡等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实现“保生态、护产业、健康宜居”的农区鼠害防控目标。

对农田害鼠捕获率达5%、农户捕获率达3%的田块或农舍,要全面开展统一灭鼠。采用杀鼠剂配制毒饵灭鼠,可选用第一代(杀鼠醚、杀鼠灵等)或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等)抗凝血杀鼠剂,选择新鲜小麦、大米(稻谷)、玉米为基饵配成毒饵,根据鼠密度范围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鼠密度5%-10%区域,建议每亩投放毒饵100-200克(在采用化学杀鼠剂灭鼠时应配备专用解毒剂维生素K1),鼠密度高的地区,宜酌情加大投饵量。也可采用生物灭鼠剂雷公藤甲素毒饵每亩投放100-200克;对于鼠密度持续较高地区,可采用不育剂莪术醇与化学杀鼠剂配合使用,采用一次性饱和投饵,每亩同时投放化学杀鼠剂毒饵100克、不育剂毒饵100克,以化学杀鼠剂杀灭降低播种前鼠密度,以减少对作物播种与出苗的影响,并通过不育剂控制鼠害繁殖,降低出生率,实现可持续控制。农户住宅区还可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进行物理灭鼠措施。

1.毒饵站灭鼠技术。毒饵站是指鼠类能够自由进入取食而其他动物(如鸡、鸭、猫、狗、猪等)不能进入或取食且能盛放毒饵的一种装置,如附图1。农区灭鼠中推广应用的毒饵站种类较多,主要类型有竹筒毒饵站、PVC管毒饵站、矿泉水瓶(或可乐等饮料瓶)毒饵站、花钵毒饵站、简瓦毒饵站、瓦筒毒饵站等。选择当地取材方便的材料制作毒饵站,鼠密度在10%以下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1个;鼠密度在10%以上的农田,每亩放置毒饵站2个。用铁丝将毒饵站固定于田埂或沟渠边,离地面2-3厘米。农舍每户投放毒饵站2个,重点放置在房前屋后、厨房、粮仓、畜禽圈等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砖块等固定。每个毒饵站投放毒饵20-30克,放置3天后应根据害鼠取食情况补充毒饵。毒饵站一般放置2-3个月,并回收重复使用。

2.TBS灭鼠技术。TBS也称围栏+捕鼠器灭鼠技术(如附图2)。鼠密度较高的农田,在春播或插秧前沿田边(或田埂)设置长60米的线形TBS(L-TBS)、孔径≤1厘米的金属网围栏,按直线方式固定,围栏地上部分高45厘米,埋入地下的深度为15厘米,每5米设置一个捕鼠器(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共12个。每个捕鼠桶上部直径25-30 厘米,下部直径30-35 厘米,筒高50-55厘米,底部留4个直径小于0.5 厘米的圆孔,使筒内雨水能够渗出。紧贴围栏与捕鼠器平齐地面剪一长宽约5厘米的洞口,连续捕鼠笼或捕鼠桶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也可在田间围成矩形TBS(R-TBS)20×10米的围栏,并在周边设置12个筒状捕鼠器,利用鼠类行为习性捕杀害鼠。一般按面积200亩左右田块设置1个60m围栏即可有效防控害鼠,围栏设置的时间为整个作物的生长期。

附图1: 毒饵站田间设置图

附图2: TBS(围栏+捕鼠器)装置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