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欣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座谈会上强调 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彰显达川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2月11日,达川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座谈会召开。区委书记倪欣出席并讲话。她强调,全区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彰显达川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区委副书记任黎主持会议。
倪欣指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整省全域成功实践样本,其蕴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旺盛实践活力。全区上下要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彰显达川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倪欣强调,近年来,达川区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畜牧业大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中国乌梅之乡”和“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等金字招牌。在新的历史阶段,达川农业发展要以新的思维方式为抓手,尊重农业自身发展规律,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着力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升级,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持。
倪欣要求,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久久为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尊重农民意愿,试点示范先行,分时分段梯次推动全区各村整体提升。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三美融合”,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和美丽生态”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综合施策”,要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确保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
倪欣指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全区上下要:做强做响产业,要以市场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创新组织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着力在做强产业、做响品牌、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不断推动我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优育美环境,要注重农民的主体需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发挥更大效用。倡树和美新风,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倪欣强调,各区级领导要进一步强化规矩意识、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紧抓不放”的责任意识,把工作节奏、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保持好,努力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因地制宜抓好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达川特色、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乡村振兴道路。各地各部门要:转变思维、创新理念,要破除惯性思维、打破固化模式、摆脱路径依赖,不断向扶优扶强思维、市场导向思维和互联网思维转变,把握规律机理,紧跟时代步伐。科学规划、精准发力,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分类施策,防止千篇一律,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乡风民俗、优势产业等因素,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思路,让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要大力打造具有更强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机制、联动推进,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齐心协力、共同协作,统筹抓好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依靠基层组织,依靠群众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特色农产品发展,用心用情用力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再上新台阶。同时,要充分利用年底外地达商集中返乡的有利契机,加强宣传推介和跟踪对接,打好“乡情牌”,争取更多外地达商回乡投资兴业。
唐勇刚、孙瑜明、黎昌瓒、杨胜东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