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政务公开专栏 > 统计领域 > 数据发布 > 正文

达川区2020年度经济运行暨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分析

来源: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1-01-27    点击数:

​​  2020年是达川区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巨大冲击、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基数削减等诸多历史性的不利因素影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迈过近年来最艰辛时期,经济复苏步伐不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先降后升,呈V型走势,GDP突破300亿元大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韧性强大、健康平稳态势,发展信心和活力全面增强,现将2020年经济运行情况和2021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做一简要分析。

  一、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020年达川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4亿元,同比增长2.5%,增速居全市第7位;第一产业增加值60.5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居全市第1位;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149.6亿元,同比增长3.2%,增速居全市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0.5%,增速居全市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增速居全市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9亿元,同比降低2.0%,增速居全市第6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亿元,同口径增长1.87%,增速居全市第7位;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9010、18683亿元,同比增长6.4%、8.8%,增速均居全市第3位。

  二、2020年经济运行的趋势与特点

  (一)发展逆势前行,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8个县市区中,主要经济指标取得“3个第一2个第三,1个第六,3个第七”,是达川区撤县设区以来,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夺得全市第1最多的一年。相较上半年各项指标在全市排位为“1个第一,4个第三,2个第七2个第八”,可以说在各领域均取得了突破。在今年新冠疫情的巨大冲击下,叠加工业结构深度调整、汽车产业下滑影响等诸多达川特有困境影响,成绩来之不易。

  (二)复苏势头好于预期四季度复苏态势为全市最好。相较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中除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6项指标提升幅度均居全市第1GDP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与宣汉并列,居全市第1,比第二的通川高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比第二的万源高0.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比第二万源和渠县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8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比第二的开江高5.3个百分点,第三的宣汉高5.6个百分点。固投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7.9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比第二的宣汉高3个百分点。社消零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居全市第1,比第二的开江高0.2个百分点,比第三的通川、万源高0.3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动能转换。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业占比提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6.9:34.6:48.5调整为2020年的18.6:34:47.4,一产业比重上升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我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7.9:31.7:50.4调整为2020年的20.2:30:49.8,第一产业比重上升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从其他兄弟区县看,通川区由2019年的7.3:31.9:60.8调整为2020年的8.0:32.5:59.5,第一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1.3个百分点。大竹县由2019年的16.3:38.7:45调整为2020年的17.4:38.5:44.1,第一产业上升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宣汉由2019年的18.8:38.2:43调整为2020年的19.8:39.8:40.4,第一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2.6个百分点。渠县由2019年的20.8:31.1:48.1调整为2020年的23:29.2:47.8,第一产业比重上升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20年全市及各区县均呈现一产业占比上升、二三产业占比下降趋势,我区一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从产业内部结构调节看,商贸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加大入库力度,全年分二批共入库25家企业,实现新增限上商品销售额3.2亿元,拉动限上社消零上升4.9个百分点。创新实施退库举措,全年退库10家,其中:关停3家,化解风险与基数9840万元,汽车销售企业转成服务业企业7家,消化汽车基数20亿元,限额以上汽车占比由65%下降至33%,松绑了汽车总量包袱,有效调整了在库商贸企业结构,今年社消零发展动能成功转换。

  (四)从经济总量来看,负重前行呈标兵渐远格局。宣汉县2020年GDP总量达到400.2亿元,比2019年增加30.3亿元;大竹县2020年GDP总量达到387.3亿元,比2019年增加16.4亿元;渠县2020年GDP总量347.1亿元,比2019年增加8.5亿元;通川区2020年GDP总量达到340.7亿元,比2019年总量增加9.2亿元;达川区2020年GDP总量达到300.4亿元,比2019年增加7.3亿元;开江2020年GDP总量达到144.6亿元,比2019年增加2.5亿元;万源2020年GDP总量达到134.2亿元,比2019年增加2.9亿元。可以看出对比2019年,达川区GDP总量增幅低于宣汉、大竹等标兵,呈标兵渐远格局。

  三、2020年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短板

  (一)工业产业短板突出。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低0.5%,为全市唯一未转正区县,增速较第一的宣汉、渠县低6.1个百分点,比主城区通川低6个百分点。工业作为发展中“挑大梁”角色,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从核算数据看,如果工业增速达到全市平均水平4.8%,我区GDP增速约将提高1.6个百分点,达到全市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

  (二)社消零复苏进程缓慢。今年社消零增速全市都比较低迷,均呈负增长,我区更为突出,全年社消零总额同比负增长2%,仅高于高新区、大竹县0.1个百分点。一是在库企业偏少。全区限上商贸企业共有72家,数量居全市第5位,比第一的通川少48家,比大竹少27家。二是批发零售业复苏低于全市水平。2020年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比全市低0.9个百分点,仅高于开江和万源,比第一的宣汉低5.1个百分点;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0%,比全市低1.7个百分点,仅高于高新区,比第一的宣汉县低3.1个百分点,比通川低2.3个百分点。

  (三)投资压力大、保位难。一是在库项目总额少,缺口大。目前我区在库项目剩余投资额332亿元(含房地产开发投资75.1亿元),约为全市的18%,剩余投资额居全市第2位,但与第1位的通川相差近20亿元。在库在建项目中,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下剩175个,5000万以下投资项目下剩6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下剩14个。按2021年一季度保位最低增速13%测算,一季度下差投资额超过7.7亿元,急需调度一批新项目入库。二是调度更加困难。在库项目虽有238个,但2月将有23项目竣工,3月底将有将近40个投资项目竣工,导致大量投资数据无法调度。

  四、2021年一季度暨全年经济运行情况预测及工作建议

  (一)提升2021年经济指标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统一核算制度以及政策性调整影响,推动2021年经济指标增速全面走高。一是2020年经济指标基数低。受疫情影响,全年GDP增速仅为2.5%,一季度增速为-3.9%,由于核算采取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方式计算增速,2020年指标基数低,2021年指标一般将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增速最高点将在一季度,随后逐步下降回归正常区间,与全国趋势基本一致。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可能是社消零,社消零2020年全年和一季度基数最低,全年增速为-2%,一季度增速为-12.8%。如果社消零按2020年4季度单季比2019年四季度单季增长6%左右的增速测算,今年社消零一季度增速就将达到21%。:若社消零2021年一季度仅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6%,将比2020年一季度增长21%。二国家核算制度改革影响大。根据改革要求,当年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采用生产法计算的初步核算数据,次年年末将采取收入法对上年GDP总量进行最终核实修订,导致年度GDP总量和增速会有一定影响。由于企业年报数据易存在瞒报漏报等因素,最终核实后,上年GDP总量可能略有降低,当年GDP增速略有提升。比如2019年全国GDP调减4350亿元,全市GDP调减14亿元,全区2019年GDP由293亿元调减为291.6亿元,总额减少了1.4亿元,减少量约为全市的10%,2020年GDP增速提升了0.18%。

  2.发展环境逐步趋好,推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复苏。一疫情影响比2020年全面降低。从2020年单季数据看,从一季度的-3.9%到四季度的增长6.3%,单季逐步趋好,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不断好转以及疫情防控举措愈加及时科学精准,2021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将延续甚至好于2020年四季度发展情况,消除基数影响,全年经济运行呈平稳发展态势。二是战略机遇叠加比2020年更加明显。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城经济圈、万达开示范区、达州创副等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将全面推进,达川区作为全市唯一一个百万人口大区兼重点开发区,机遇叠加效应将更加明显。随着“一机场、三高铁、五高速、三快速”交通新格局的加快形成,交通枢纽优势也将进一步显现。同时,随着全市经济工作重心逐步偏向于做大主城总量,作为主城担当,我们将拥有更多发展机遇。

  3.新旧动能不断转换,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是产业发展瓶颈正在不断化解。随着今年商贸上汽车产业占比过高、产业包袱过大问题的逐步化解,工业中煤炭洗选产值过高逐步缓解,加之一大批新入库企业,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占比进一步降低,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增长动能全面增强。二是“高、新、大”项目推动发展提速。随着商贸物流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升华酒店、禾林汽车城等18家全省服务业“三百工程”龙头型企业培育壮大,升华高品质商圈具有的人气、消费总额等多重优势逐步显现,将为未来一段时间达川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随着秦巴物流园区、达州市第二工业园区、亭子文旅新城、百马产业园区等重大产业建设,“两馆一街”、乌梅山创4A后续工程、万家银杏创4A等项目加快推进,在项目带动下全区发展将步入快车道。三是产业优化布局增强发展动能。随着“一核三带五区”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工业“3+1”、农业“3+3+3”、服务业“4+5”主导产业集聚发展体系的逐步构建,将对三次产业提供高速发展空间和动能。

  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各类数据,2021年预计:GDP增长9.5%左右;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5%左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一季度预计:GDP增长12.5%左右;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二)保障今年经济快速平稳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1.国际国内不可控因素是否会导致发展环境大变化。中央已多次明确关于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政策一般不会出现急刹车情况,但一些不可控、不可预期的重大突发因素,仍可能导致发展环境变化,唯有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比如:疫苗的最终免疫情况、疫情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反弹等。

  2.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瓶颈能否顺利取得突破。当前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较多,不能有效破解,就会导致发展速度受阻和发展质效变低等情况。比如:产业结构不优问题,工业底子薄、产能过剩问题,产业平台建设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够问题,城市发展空间限制问题等。

  3.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布局能否顺利落地落实。重点项目、重点产业是带动发展的有利武器,如果推进缓慢、不能顺利实施,不仅经济发展拉动效应无法显现,还会阻碍相应行业领域发展,也易形成一定发展负面效应,制约整个发展速度。

  4.在区域发展中能否加快形成一批优势产业,抢占发展高地。区域发展往往呈现的是快则更快、慢则更慢。当前区域化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同质化竞争更甚,产业发展进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流阶段,能否以更大决心、更强举措抢占发展先机,取得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产业和人才的集聚、虹吸效应,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

  5.新要求新标准下能否更加精准服务领导决策,更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真实情况的照相机。面临国家统计改革,能否吃透统计改革精神,科学精准把握统计方法,实现应统尽统;能否充分利用好统计大数据,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服务,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举措是否精准高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否得以真实反映。

  (三)建议应对举措:

  1.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现有传统业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引进高端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未来发展型企业,激发新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活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质量。打好增减组合拳,着力优化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全面化解工业中煤炭采掘洗选业和商贸业中汽车销售占比过高问题。高效推进园区平台建设,强化聚集效应,提升产业抵御防范各类经济风险的能力。

  2.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加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资产业项目建设。针对乡镇振兴、工业“1+3”产业集群等重点领域,加快招商储备,有序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优先保障重点项目进入“快车道”,增强投资动能。努力确保一大批重点项目、民生项目和效益好的、见效快的保增长项目,争取早建成、早见效。

  3.加强指标运行监控。按照“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数据质量”要求,增强各地各部门统计责任。统计部门要加大对主管部门及企业指标数据报送的监控和指导力度,加强对重点支撑性指标的事前预警和事后分析。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加强乡镇(街道)、部门下属规下企业抽样调查工作,推动辖区规下企业数据报送工作逐步交由乡镇统计员,确保数据真实、基础牢固。实施统计年报预填预审机制,确保企业年报数据质量,特别确保收入法的四项指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填好、报足。

  4.抓实企业升规入统。升规入统是抓实各项经济指标数据的源头性工作,也是有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上下达“四上一新”企业培育目标任务数要求,只能多、不能减,积极谋划,跟踪培育,落实升规入统激励机制,形成存量优质、增量充足、进出有序、结构合理的入统企业库。针对一些企业业主不愿入统,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会同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综合施策、做细工作,确保应入尽入、应统尽统。

  5.建立常态化经济运行调度机制。推行经济运行月度、季度调度机制,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思路,实行“一月一分析、一季一调度”,重点针对主要经济指标预警和各行业领域实际运行中存在的短板、“中梗阻”问题,实施统筹调度,确保应对举措落地见效,提前化解经济运行当中的困难和短板,保障经济运行平稳。要强化大数据意识,充分利用好统计大数据,找准经济工作方向、要领,高效谋划和推动经济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