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逸夫小学杨柳学校加强学生劳动特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与“五育并举”政策,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达川区逸夫小学杨柳学校牢牢把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综合育人、实践育人等特征,积极探索推进策略,综合拓展劳动课程实施、学科教学融合、课外校外劳动实践等途径,全面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一以贯之地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助力学生劳动品质塑造,切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一、研发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学校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着力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与校本教材特色化编制,积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学段要求,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3大方面,开发家务劳动、班务整理、田园劳动、社会实践等特色课程,编写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大力推动劳动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成功申报市级课题《基于学科融合下的小学低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一至六年级的劳动课程方案,构建出劳动教育的结构化模式。
二、拓展方式,劳动教育有渠道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校重视劳动实践体验,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措并举拓展劳动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按学段设置种植、养殖、特色食物烹制等劳动实践课程,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拓展劳动体验空间。充分利用达川区环境资源与特色文化,确定了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传统文化等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培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建立了劳动志愿服务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志愿服务,通过持续性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出力流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综合评价,劳动教育有保障
学校完善劳动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学生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平时表现性+阶段综合性”评价模式,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期评价与学年评价相结合。建立“自然生长•劳动引航”劳动实践活动记录手册,记录学生劳动过程和成果,由教师、家长、学生三方进行评价,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学年结束时,进行劳动成果展示,测评学生本学年的劳动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注重对学生劳动能力、技能、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确保劳动教育做实、做细、做精。
学校将继续遵循教育规律,深入系统地研究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深耕劳动育人,进一步完善丰富劳动课程,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提升劳动教育温度,推动五育融合,在劳动中促成长,在实践中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