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主动公开 > 部门动态 > 正文

达川区发展和改革局: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区发改局     发布日期:2019-03-22    点击数:

​​达川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幅员面积广、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区的现状。面对现实,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不回避,弯道超车,全区上下“十三五”期间齐发力,经过5年共同努力,我区经济体量更大,质量更高,前景更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是影响我区经济发展主要因素之一,道路建设、棚户区配套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群众意见大,反映强烈。近几年来,我区聚焦聚力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棚户区改造资金;新修建石峡子水库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的局面;攻坚农村道路建设,2018年共计投入60.5亿元,通过努力,52个乡镇已基本村村通公路,解决老百姓出行难、出行贵、物质运输的难题。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改善我区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还为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达川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是我区主导产业,煤炭产业曾在我区工业总产值占比达百分之六十左右,近年来,由于煤炭价格走低,加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我区煤炭等传统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为加快我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我区从多方面、多层次出击,确保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抓现代工业。对煤炭产业强化技术改造,共计投入17亿元,加快煤炭产业升级,国信达一期等技术含量高产业预期投产,进一步夯实我区现代产业。二是抓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园区、升华广场城市综合体开始盈利,拉动南城片区经济发展,秦巴物流园区有序推进。三是抓招商引资。通过“西洽会”“西博会”等招商活动,成功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6+3”重点产业项目11个,实现签约资金156亿元。

三、拓展城市建设空间,拉动乡村同步协调发展

在经历撤县设区重大区域划分调整后,我区城区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向北向东山水阻隔,向南向西区域限制,仅小河嘴片区片区有零星土地供应。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了“一核三副三片九园”战略规划,将以南城中心城区和河市新区发展为动力,同时启动百节马家石板赵家片区、亭子麻柳万家片区、石桥石梯桥湾五四片区建设,实行集群连片发展,决定从根本上解决达川区“小马拉大车”的局面,带动乡村同步协调发展。

四、提档增速农业发展,加快向规模化精细化转变

达川区作为农业大区,但大而不强是我区农业面临的现状,农村地广人稀,土地难以集中,山地丘陵地区占比大,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种种现实制约我区农业进一步发展。现实倒逼改变,我区积极推行“公司+专合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重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万家银杏、麻柳生猪等投资量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实现建好一个,带动一线,拉动一面。为改善农业作业地势地貌,我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业生产由手工到机械的逐步转变,以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快安仁柚、青花椒、达川贡米传统品牌的打造,带动相关地区农民创业增收。

虽然我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仍然存在一些因素阻碍我区经济向好向优更好发展。一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下行的压力,煤炭等资源产业优势不再,新兴产业动力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资金还得不到完全保障,短板现象在局部地方仍然存在。三是项目发展要素保障还不齐全,前期审批周期过长,阻碍项目建设超常推进。四是产业发展给我区环境保护带来较大的压力,在节能环保上还需下功夫。

下一步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推动我区经济向好发展,促进达川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煤炭是我区主导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下行的压力,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煤炭产业正加快重组。为加快我区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转型,须严格落实中央既定的“房住不炒”的方针,煤炭产业要加快重组,按照“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路线,加快煤炭产业升级改造,加快相关衍生产品研究开发,增加煤炭产业附加值。

二是拓宽民间等领域投资渠道。在推进重大项目过程中,政府投资占比大,可供民间投资项目少、领域窄,行政审批手续繁琐进一步制约我区民间投资行为。为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行为,扩大民间投资总量,须严格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到“法无禁止即可入”,梳理一批质量高的大项目,努力向民间资本推介。

三是加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区新兴产业起步晚,体量小,为保障我区新兴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在前期用地、建设、资金上应给予扶持,坚持“送上马,扶一程”的发展观念,在初期的税收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保障我区新兴产业项目做大做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