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念好“六字决”确保污普工作高效推进
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达川区狠抓工作落实,认真念好“六字决”,严谨高效地推进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一是抓部署突出一个“实”。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污普”工作领导机构。印发了《达州市达川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时限和工作目标。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月听取“污普”工作汇报,并及时协调解决“污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每半月必须按要求到现场督导“污普”工作。为确保有地方干事、有人干事、有钱干事,区委、区政府为区“污普”办调剂办公用房300余平方米,分别从机关、环评公司和环保专业大学毕业生中抽调、借用和选聘“两员”(“污普”指导员和普查员)285个,充实到区、乡“污普”办,先后开展“两员”集中技术培训4次,累计培训人员1140余人次。划拨污染源普查专项经费500万元,同时按工作量为每个乡镇预算20万到50万的普查经费,确保了“污普”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抓宣传突出一个“广”字。为发动企业和群众知晓配合污普工作,区电视台制作“污普”工作专题节目2次,并在黄金档滚动播出《致污染源普查对象的一封信》。区“污普”办组织“污普”宣传活动3次,发放“污普”宣传资料4万余册、宣传小礼品1500余份。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重点企业在醒目处悬挂横幅、张贴宣传画和制作墙体标语等方式,广泛宣传开展“污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目的,为全面推进全区“污普”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是抓清查突出一个“全”字。按照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等原则做到污染源清查全覆盖,共清查出工业源为720家,农业源85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12家,入河排污口123家,移动源24家,行政村生活基本信息567家,生活源锅炉4家8台。同时对普查资料按不同时间段、不同源逐项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和归档,整理出档案1500余份,切实做到“一乡一册”、“一企一档”。
四是抓质量突出一个“准”字。按照上级要求,达川区结合实际采取普查对象自查——普查员现场核查——指导员复查——区普查办分组审核——区普查办各小组交叉审核——普查办集中讨论审核“六上六下”等方式开展数据质量审核。审查内容包括:一是对填报内容是否齐全、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填报项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指标解释要求等进行审查,并填写审查记录表及签字;二是对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对比,数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进行横向审核,对差异较大的及时反馈给普查员到企业进行再次核实;三是结合APP填报助手进行再次筛查,核对填报的准确性。截至目前,通过多次审查,全区数据专网审核通过率100%,G106表填报率100%。
五是抓成果突出一个“用”字。为进一步强行网格化环境管理、推动精准治污,达川区将污染源普查名录反馈给相关乡镇和区级部门,督促其按照“管行业管环保”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对污染源的管控,有效避免了部门之间、部门与乡镇之间推诿扯皮,杜绝了环境监管盲区,降低了环境风险。
六是抓考核突出一个“严”字。严格目标考核,将“污普”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对各乡镇、区级部门“党政同责”年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的依据,对工作不力、效果不明显的单位,取消评先选优的资格,并扣减年终考评目标分值。该区一乡镇因对“污普”工作不重视、数据上报滞后,其主要领导在达州市电视台“环保责任面对面”栏目向全市人民作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