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科学长远谋篇布局、大力气奏响红色旅游号角——达川区石桥古镇旅游区总体发展思路构想
近年来,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重点镇建设示范镇、省级特色小镇、全国重点镇、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达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进入新时代,在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石桥镇红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红色品牌形象不够突出;红色文化与非遗民俗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融合度不够,未实现红绿古融合及文化叠加;红色文化景观氛围未形成,亟需完善提升等问题。
为紧扣达川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天府旅游名县的目标,全面实现“旅游兴镇”战略,发挥红色文化品牌效应,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全域化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格局、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推动古镇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和广度扩展,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石桥古镇旅游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经多次实地考察、反复论证、专家评估,石桥镇将实现五大转变:
由参观接待向景区旅游转变。以红色文化为龙头主导,构建包括列宁街、牌坊群、纪念馆、街区、民俗展演、传统村落在内的旅游体系,把石桥古镇“红色文旅“品牌逐步放大,形成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的核心IP。
由“纯红”“单绿”向“红绿融合、文化叠加”发展转变。以“石桥列宁街”红色资源为基础,提升红色文化项目品质,推动红色文化与非遗展演、民俗体验、乡村休闲等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打造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经典区和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
由资源名片向旅游名片转变。依托石桥“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乡村景观”四张资源名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非遗展演、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形成石桥 “四张”旅游名片,全面提升旅游竞争力。
从单一文物陈设向旅游主导下的多产业融合转变。以旅游产业为先导,推动“旅游+” ,“+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打造创新业态,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消费要素。
由单一“引客”体系向“引客、迎客、留客”目的地体系转变。构建旅游产业格局,全力推进“引客”(核心吸引物项目)—“迎客”(交通、集散体系、旅游厕所、内部游览线路、智慧服务系统等公服设施)—“留客”(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要素)系统建设,构建石桥古镇旅游目的地体系。
石桥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转变:
将红色标语文化作为红色古镇IP主题。红色标语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是见证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红色“活化石”,启动红色标语普查和保护试点工作。探索“红色标语保护利用与传统古镇村落保护开发的石桥模式”,即:把红色标语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纳入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中展示景区景点及红色标语,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引爆点。在风貌改造、业态植入、生态保护、文创利用方面突出红色标语第一镇的文化主题。
多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天府旅游名县的总体布局,将红色旅游、旅游演绎、文创开发、乡村度假、休闲农业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贴近大众生活、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业态。
创新红色产品。一是通过深度开发一批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参与型、娱乐型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尝试互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例如引入实景剧、真人CS等活动,使红色旅游“趣味十足”。积极推进智慧化、数字化建设,在达川区红色文化陈列馆中用数字虚拟技术与VR互动设备结合,推进移动VR旅游示范应用,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二是围绕“红色+影视”“红色+演艺”,创意开发红色影视产品、演艺产品以及互动参与式实景演艺产品。红色旅游演艺节目的内容可以石桥革命历史与当地民俗、历史文化、传统表演艺术相结合。三是以系列红色旅游产品为支撑,结合景区景点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和研学旅行点,设置不同研学主题内容,构建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将石桥镇打造成为中国红色革命研学教育的大课堂。
构建“生活方式型”红色旅游目的地。依托鲁家坪传统村落形态,植入石桥非遗主题展演文态,凤画、纸扎工艺、刺绣、竹编、藤编、草编形成竹编小院、刺绣小院、藤编小院、米酒鱼特色餐饮小院等特色化的主题院落。可按照酒店管理的模式,对村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或改造,一方面精心打造了以村史馆、师警卫连、卫生部、首长驻地、电话总局、通信科等为主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一方面独具匠心地开发出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农耕文明展示、传统手工艺作坊和民宿小院,再现了当年军民抗战、生产、生活的场景,同时让游客在游览中就可以学习到石桥古镇传统非遗技艺。
最终将石桥镇建设成为:以红色古镇文化体验为核心,集红色研学教育、非遗活态展演、传统村落休闲于一体的中国红色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实景体验精品景区、四川省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四川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