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主动公开 > 部门动态 > 正文

达川区打好“四个战役”助推经济“回暖升温”

来源:区政府办     发布日期:2020-12-21    点击数:

今年来,达川区紧扣“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投资唱主角、消费促升级”目标,及时出台对冲疫情影响“36”条、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6”条等政策措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持续回暖复苏。

一、稳住农业“基本盘”,打好产业升级“阵地战”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主导产业上,巩固发展粮油、生猪、蔬菜3大基础产业和乌梅、安仁柚、花椒3大特色产业,狠抓现代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种业3大先导产业,打造“3+3+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布局上,坚持多规结合、产业融合、毗邻联合,打造东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和西部“农文旅”多元融合示范带。二是拓展产业链条。通过农牧结合、种养协调和资源综合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天王牧业、森浩新农业等龙头企业,引进丽天牧业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打造美丽休闲乡村,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培育乌梅、贡米、安仁柚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形成“一地一品、一品一业”发展格局,促进全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强化示范引领。累计投资1600万元,梯次培育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加工水平高、产业链条完善等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17个,培育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年加工产值达15亿元。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824个、新型职业农民2468人,597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总收入341.13万元。

二、立足工业“挑大梁”,打好经济发展“突破战”

一是纾困解难。出台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6条措施、工业振兴战略10条措施,设立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资金3000万元,实行“一对一帮扶”“日报告、周调度”等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等复工复产问题184个,快速实现达产满产。二是培优育新。精选培优对象,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新增升规入统企业4家。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采取分类指导、领导挂包等方式,推进中陶、国信达、鸿汇科技等骨干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重点提速。全力推进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项目招引、落地投产。加快煤矿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改造提升30万吨/年以下煤矿11家,产能提升至360万吨/年,全区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增速分别达129.3%、196.9%,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工作实现逆势上扬。

三、把好投资“稳定器”,打好项目推进“攻坚战”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农产品加工等“6+3”重点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异地商会、智联会等各方力量,开展“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诚招商”;实行“一项目一专班”,为企业提供履约建设、开工生产、政策指导等“一对一”全程服务,促进项目招引落地;实行“互联网+招商”模式,通过网络招商、云洽谈等方式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总额达51.05亿元。二是做好谋划储备。围绕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创建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共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重大战略机遇,紧扣中央、省、市23大领域67个专项领域,制定谋划预算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编报指南,构建“项目谋划+储备+入网”工作体系,有效提高项目谋划成功率和命中率。三是抓好项目融资。通过银政企座谈会、市融资对接会、“行长进园区”活动等方式,为银企对接搭建平台,制定“一企一策”融资方案,做好重大项目融资保障,签订银政战略合作协议216亿元、银企合作协议43.65亿元,累计为企业发放贷款35亿元。

四、扩大消费“新业态”,打好市场激发“主动战”

一是提升消费环境。全球最大钢琴博物馆高质量规划建成投用,三里坪巴人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推动乌梅山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真佛山—银杏谷—九龙湖等“必到必游”精品旅游线路,持续吸引人气;举办音乐艺术周、文化大讲堂、音乐玫瑰节及美食品鉴等文旅节会活动,浓厚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吸引力。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11.3亿元。二是开拓消费市场。延长城市综合体、城区33家大型超市夜间营业时间2小时,增设无人售货门店、深夜营业专区和“深夜食堂”10余家,构建“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消费圈;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欢乐‘销’暑节”,派发2.8万余份消费券,参与群众达15万余人次,带动消费4亿元。三是搭建消费渠道。依托线上平台,联动5家重点电商企业参与“齐心战疫,八方扶贫助农”活动,投放价值305万元消费券,开展网络直播、抽奖等促销活动,推出“现场秒杀、折扣优惠”等多重促销手段,全面拉动消费。目前,参与商家400余户,共计销售额达3.5亿元。

分享到: